尽管泰国经济低迷,Shopee 与 Lazada 两大外资电商平台仍实现年收入逾782亿泰铢,净利润超过54亿,显示跨国资本和平台主导的电商模式正深刻重塑泰国市场。低价直销、技术驱动与本土商家的失衡竞争,引发外资垄断风险,亟需政府介入与本地化平台崛起,以重建公平竞争环境。
在整体经济不景气、物价高涨、内需疲软的背景下,泰国电商市场却逆势增长。根据企业数据平台 Creden 的最新报告,2024 年 Shopee 和 Lazada 两大跨国电商平台在泰国共实现收入高达 782.55 亿泰铢,净利润更是突破 54.67 亿泰铢,成为泰国经济一抹少有的亮色。
其中,新加坡背景的 Shopee 年收入达 499.64 亿泰铢,净利润高达 463 亿泰铢,创下其进军泰国市场以来的最佳业绩。中国背景的 Lazada 同样表现强劲,年收入为 282.91 亿泰铢,净利润达 83.6 亿泰铢,体现出其在成本管理和平台模型优化方面的成熟运作能力。
促成两大平台业绩腾飞的核心动力主要来自以下三点:
极具竞争力的价格策略:Shopee 与 Lazada 均采用“前期亏损换用户”的模式,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打折促销、优惠券、免邮等手段,极大吸引消费者从线下转向线上购物。
自有物流体系提升效率:Shopee Xpress 和 Lazada Logistics 等自建物流系统帮助平台控制运输成本与服务质量,相比中小型平台具备显著优势。
技术投入与数据驱动运营:通过大数据与 AI 分析消费者行为,精准推送商品,提高转化率,也为平台积累了用户行为数据资源,形成持续优势。
泰国电子交易发展局(ETDA)数据显示,2024 年泰国电商市场总值已突破 6,000 亿泰铢。自 COVID-19 疫情以来,泰国消费者逐步转向在线购买日常商品,从食品、服饰到电子设备不一而足。疫情改变的不仅是渠道,更是消费者的行为模式,线下购物的主导地位已经被线上所取代。
即便整体经济脆弱,电商平台仍能快速成长,源于其解决了三个核心消费痛点:
便捷购物:无需出门即可下单。
快速比价:消费者可在几秒内对比不同商品价格。
全球商品接触门槛降低:无论是本地还是海外商品,皆可轻松获取。
但在繁荣的数字表象背后,是本土企业生存空间被大幅压缩的现实。Shopee 与 Lazada 几乎垄断泰国电商市场,使得泰国中小商家不得不“进入他人主场作战”——游戏规则、成本结构、曝光机会,几乎完全由平台控制。
这些外资平台背靠雄厚资本与全球技术资源,进一步加剧市场失衡:
·中国商品以直销模式涌入,绕过中间商压低成本,使本地商家在价格上无法抗衡。
·本地制造者承担更高生产与物流成本,同时还要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平台推广。
更令人担忧的是,平台的算法通常优先推荐销量高、响应快的商家,这些往往是拥有跨境供应链的进口商,本地品牌很难获得曝光机会。泰国市场因此被迫沦为“终端市场”,真正的附加价值并未留在本国经济体系中。
面对这一趋势,政府应出台更有力的应对措施:
· 限制廉价商品倾销:设立跨境商品“最低应税门槛”,打击低价免税进口。
·统一商品标准:对线上销售商品制定与本地商品同等的质量监管标准。
·推动本地平台建设:开发自主平台,控制平台算法的公平性,效仿欧盟《数字服务法》(DSA)推动透明化运营。
另一方面,泰国中小商家也应调整策略,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通过打造强有力的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运用社交媒体维系客户关系,减少对单一平台的依赖。
Pay Solutions 首席执行官兼泰国电商资深专家 Phawut Pongwitayapanu 指出,目前泰国电商市场三分之二已由外国平台主导,Shopee 与 Lazada 占据约 79% 市场份额,而 TikTok 也正在加速布局,成为潜在挑战者。
他直言,泰国市场已形成事实上的“平台垄断”:本地商家在平台上失去了客户数据与直连客户的能力,平台可随意提高佣金与费用,政府又缺乏监管,商家只能被动接受不对等条款。
来自中国的商品以补贴形式倾销进入泰国市场,使得本地商家不得不面临低于成本的恶性价格战,许多企业已无力为继,逐步退出市场。数据显示,外资平台在早期投入巨资以换市场份额,Shopee 曾一年亏损高达近 5,000 亿泰铢——这是泰国本地商家根本无法承受的商业模式。
今日的泰国电商市场,实际上是三方势力的博弈:
· 主导平台阵营:Shopee、Lazada、TikTok 等跨国平台拥有主导权与定价权;
·商家阵营:无论本地或外国商家都在平台上进行激烈竞争;
·中国商品阵营:低价直销、品类齐全、竞争力强,冲击泰国产业链基础。
电商平台的崛起已不仅是商业层面的竞争,更是数字时代的“经济地缘政治”演变。若泰国无法制定长远战略,扶持本地品牌与技术生态,将面临一个被彻底“平台化”的未来:价值链外流,内需弱化,国家经济韧性也将进一步削弱。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