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税落地后,港口的异常静默,成为供应链变局的第一声回响。
随着首批145%高关税商品抵达美国,原本应伴随而来的清关调度高峰并未如期而至,反而是一种“低速运转”的状态蔓延开来。
AMZ123获悉,据美国媒体报道,近期首批被加征 145% 高额关税的中国产品陆续抵达美国主要港口,但并未引发预期中的清关高峰或作业繁忙场景。相反,在美国西海岸的重要贸易枢纽——洛杉矶港,港口现场已出现明显的“冷清”现象。
对此,洛杉矶港执行董事吉恩·塞罗卡(Gene Seroka)在接受采访时坦言,自美方宣布对中国产品加征报复性关税以来,从中国进口的货物量骤减,其中洛杉矶港整体货运量同比下滑约35%,而中国相关货运量则锐减50%。大量船期被取消,部分码头作业放缓,工人轮班停工,就业与运营稳定性受到实质性冲击。
从产业链视角来看,造成港口“空转”的背后,是三股趋势合力推进的结果:
一是美国进口商主动取消或延后提货计划,以规避高关税成本冲击:
AMZ123获悉,《华尔街日报》近期发文指出,美国政府新一轮关税措施正在给依赖中美全球供应链的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大量进口商已冻结或取消价值数十亿美元的订单,普遍担忧在“返校季”和年底购物季等关键销售节点出现库存不足。
更棘手的是,部分订单已提前支付了高额定金,如今在145%关税压顶之下,原本的利润空间被彻底吞噬。对部分高度依赖中国制造、几乎无可替代供应来源的品类而言,进口商短期内难以找到成本可控的替代方案,只能选择暂停观望,拉长补货周期。
二是中国卖家“压舱”观望,集体按下发货暂停键;
伴随145%高税率落地及800美元小额豁免政策取消,跨境物流成本大幅飙升,卖家出货意愿显著下降。诸如,Temu已明确暂停中国至美国的直发业务,转向本地卖家履约;其他平台卖家亦面临是否继续经营美国市场的抉择。
AMZ123了解到,平台或成熟品牌可通过分摊成本、调整链路等方式快速应变,而中小卖家则在运价不确定、税负沉重下更容易被边缘化或选择退出。
三是港口自身正经历节奏性调整;
以洛杉矶港为例,在整体货运需求下滑背景下,港口方面主动调整作业安排和船舶接收节奏。原定5月接收的80艘船舶中,已有20%的航次被取消,6月也已有13条航次提前终止。
塞罗卡指出:“目前我们接收到的反馈显示,部分零售商认为,商品成本已较上月上涨近2.5倍。需求端的疲软,倒逼港口缩减吞吐预期,调低排班密度。”
然而港口作业的“冷清”,只是冲击的前哨。其连锁反应正迅速传导至中美跨境产业链的上下游。
上游端:制造业分化加剧,部分出口商主动转向新市场
关税壁垒和成本上涨的现实压力下,制造端的应对策略正加速分化。
一方面,具备资源与渠道基础的出口企业正主动推进“去美市场”战略,加速布局东南亚、拉美、中东等新兴市场,以削弱对单一市场的依赖。根据AMZ123调研数据,八成卖家已有计划拓展美国以外的区域市场,其中德国、法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以及沙特、阿联酋等中东国家成为首选落点。
另一方面,也有企业同步加速海外产能布局,选择在越南、墨西哥等地设厂,以规避美国关税壁垒、构建多点弹性供给链。最新消息显示,当前美方正在讨论下调东南亚部分国家的最惠国税率至25%,该调整可能作为未来中美贸易谈判的铺垫政策之一,为协议落地留出灵活空间。
但而对于资源有限、主要依赖对美出口的中小型工厂而言,目前则更多采取“压单、控产、降库存”的短期策略,进入“低位运行”状态,静待政策与需求的再平衡。
下游端:分销商缩减备货,节日销售前景承压
AMZ123在此前发布的《Prime Day定档7月!这些卖家却拒绝参加》中提到,据路透社报道,受高关税政策影响,众多与中国供应链深度绑定的美国本土卖家,为规避成本上升与履约风险,已选择主动退出今年的 Prime Day 活动。
与此同时,针对年底销售旺季的备货策略,越来越多美国零售商也呈现出“观望态势”。
《纽约时报》援引美国玩具协会与多位零售高管观点指出,关税政策正引发供应链冻结,若局势持续,圣诞节恐出现“货架空置”的现象。即使关税突然撤回,短期冲击亦难以完全修复。“供给损失已经造成,供应链正经历结构性错位。”业内人士直言。
总体来看,面向2025年下半年多个关键销售节点(如返校季、感恩节、圣诞季),大批分销商已主动收缩备货规模,以规避不确定性风险。在库存周期延长与履约成本激增的双重背景下,销售前景正遭遇“双向挤压”压力:上游供给收缩与终端消费疲软同步显现。
物流端:转口受限,专线订单骤减
在跨境物流环节,高额关税与T86终止的双重影响,正加速冲击美线专线与海运链路。
其中小包方面,专注美线的跨境小包服务商率先感受到冲击,不少公司已暂停收货或大幅上调运费以应对风险。据了解,4月下旬,4PX、燕文等头部渠道陆续对美线报价进行上调,单票成本上浮5-10美元。随后又因客户观望情绪浓重,被迫短期内回调报价。
与此同时,美线包机需求持续走弱。有行业分析人士指出,5月起多个包机航班被取消,运力缩减趋势明显,物流商普遍面临出货量下滑与舱位冗余的矛盾。
更严峻的是监管压力升级。AMZ123此前在文章中提到,自4月15日起,美国正式启用“原产地核查系统”,重点打击借第三国实施转口避税行为。越南、墨西哥等传统中转地均面临查验率上升、清关风险放大的问题。违规货代被追税、货主被冻结账户等案例频发,使得行业整体趋于保守审慎。
海运方面,美线集装箱运输需求急剧下滑。往年4至5月是Prime Day旺季备货窗口,但今年大批卖家推迟出货,洛杉矶港原定5月接收的80艘船中已有20%航次取消,6月亦有13个航次被终止。由于舱位利用率不足,不少船司转而涨价保利润,货代议价空间进一步被压缩。
而近日还有卖家反馈,部分双清包税货代已开始预收关税,以提前对冲未来潜在成本或查验风险。
可见,在高税率与政策不确定性叠加的背景下,跨境物流链正经历新一轮“压力重构”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布局多市场的物流公司正通过欧洲、中东等市场的出货增长缓解美线压力。AMZ123获悉,目前多个货代公司已将资源重新配置至欧洲航线,相关海运订单已同比上涨20%-30%。
从港口清关冷淡到全链路“紧急降速”,关税的冲击已不止于进出口表层,更深层地撬动了供应链布局、备货节奏与物流策略的全盘重构。
短期来看,观望、收缩、腾挪成为主基调;但长期而言,企业若想稳住北美基本盘、同时拓展多元市场,亟需在政策博弈与成本控制之间找到新的韧性平衡点。
2025年中段已至,跨境链路的再平衡考验才刚刚开始。(转自:AMZ123)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