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国也有《请回答1988》,那一定是《渴望》

SKP-S深度游:逛个街像出了趟国

首店力量:约占全部品牌的1/3SKP-S中入驻了约155个品牌,其中,中国内地首店数量占比1/3。奢侈品差异化:全品类店面呈现SKP-S的一层精品区是一线重奢品牌的聚集区域,有18个奢侈品品牌都开出了创意店面。SKP-S自营部分由专业的买手团队进行选品,此次更加注重店内服务人员培训,意在以更周到的服务制胜。此次的亮点,也是SKP-S与SKP北馆最大的不同之处依然在于选品。SKP SELECT 鞋区游逛亮点自营区域同样埋藏很多精心布局的细节。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国家人文历史 (gjrwls),作者:樵棂,题图来自:《渴望》剧照

《渴望》堪称中国电视剧史上第一部“万人空巷”的神级剧制,是一大批60、70后青年时代的温暖回忆,也定格了部分80、90后的孩提时光。

30年后再回首,关于这部剧,还有许多动人故事……

1989年初,北京电视台交给时任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主任郑晓龙一个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年内拍出一部50集的电视剧。

突然受命的郑晓龙并没有想好拍什么主题,他召集编辑李晓明、作家王朔、《十月》杂志副主编郑万龙等人,集思广益,出出主意。

就在这样临时的商议过程中,“刘慧芳”诞生了。

编剧李晓明将大家的意见汇总,写出了约七万字的故事大纲,取名:《渴望十六年》。郑晓龙随即给正在外地拍戏的导演鲁晓威拔通电话,让他赶紧完成手中的工作,回北京拍电视剧。

这时,距离开拍只有3个月,剧组依然没有成熟的剧本,没有演员和场景。

如果中国也有《请回答1988》,那一定是《渴望》

郑晓龙

临危受命的鲁晓威之所以能被郑小龙选中,有其偶然,也有必然。鲁晓威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1979年参与创建北京电视台,是北京电视台首位开播导演。1986年,他执导的电视剧《钟鼓楼》荣获第三届巴西里约热内卢国际影视节评委特别奖。

如果中国也有《请回答1988》,那一定是《渴望》

电视剧《钟鼓楼》剧照

一年拍完50集电视剧,时间实在太紧迫,编剧李晓明加班加点也只赶出九集剧本,若等剧本写完再拍,必然不能如期交工。没办法,鲁晓威索性拿着这九集剧本开始找演员。

如果中国也有《请回答1988》,那一定是《渴望》

导演鲁晓威

一开始,鲁晓威读剧本里的刘惠芳时,脑海中浮现的是当时因《情满珠江》一举成名的演员左翎。不巧的是,左翎正在拍摄米家山导演的电影《袁氏遗产案》,档期错不开。

如果中国也有《请回答1988》,那一定是《渴望》

左翎《情满珠江》剧照

后来,陆续有女演员试镜,但始终没有找到合适人选。

距离《渴望》开拍还有5天,导演鲁晓威突然想起一个人——电视剧《大林莽》的女主角贾雨岚。他赶紧去煤矿文工团找她,也不凑巧,贾雨岚出国了。

屡次受挫的鲁晓威失望至极,正准备下楼打道回府时,突然碰到张凯丽,一个地地道道的东北人,青年时期当过速滑运动员。

如果中国也有《请回答1988》,那一定是《渴望》

张凯丽在《渴望》中饰演刘慧芳,图源豆瓣电影

当时的张凯丽27岁,是煤矿文工团的一名普通话剧演员。尽管之前曾拍过《八女投江》和《某男某女》两部电影,但并没什么名气。鲁晓威觉得不能再错过机会,但他发现,张凯丽性格开朗大方,跟内敛沉静的刘慧芳一点儿都不像。而张凯丽得知鲁晓威的来意后,也一口回绝了他。

那天,鲁晓威和赵宝刚在煤矿文工团转了半天,依然没有收获。正失望而归时,好巧不巧又碰到了张凯丽,张凯丽怕他们饿着,请他们去家里吃饭。一顿饭吃完,女主角也定了下来。

如果中国也有《请回答1988》,那一定是《渴望》

《渴望》剧照

1977年,23岁的李雪健在北京遭遇了人生的窘境。一开始,他因表现出色而从云南部队的业余宣传队借调到北京二炮文工团,来给话剧《千秋大业》跑龙套。但后来话剧搁浅,李雪健也面临被反调回云南的命运。李雪健非常珍惜来到北京的机会,全家人也都以之为荣,现在什么也没做成就得回去,颇有一种“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困窘。正在这时,话剧《千秋大业》的导演,也就是鲁晓威的父亲,给李雪健写了一封推荐信,推荐他去空政话剧团。

李雪健的命运,就这样被改变了。

如果中国也有《请回答1988》,那一定是《渴望》

李雪健在《渴望》中饰演宋大成

鲁晓威找到李雪健,希望他来饰演宋大成,李雪健本不太愿意。此前,他在话剧舞台上大多饰演英雄人物,而宋大成这个憨厚的工人和他熟悉的“戏路”实在不符。但出于报恩的心理,李雪健还是接下了宋大成这个角色,没想到,正是宋大成这个角色,李雪健—举成名。

如果中国也有《请回答1988》,那一定是《渴望》

《渴望》剧照

刘慧芳的母亲刘大妈的确定更是碰巧。一开始,鲁晓威在寻找剧中另外一个男主角王沪生———个出生于上海的知识分子。当时,导演最早属意的是空政话剧团的演员濮存昕,但濮存昕没有档期。鲁晓威找到好友,时任实验话剧团办公室主任孙庆荣,请他介绍—个演员。孙庆荣说:“我有一个儿子叫孙松,也是学表演的,要不,您看看他怎么样?”

去孙家登门拜访时,鲁晓威一进门就遇到热情的韩影。就是《我爱我家》里说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姆们姆们姆们”的和平她妈。韩影凭借一口地道的北京话,和举手投足间透露的热情与干练,打动了鲁晓威,诚意邀请她出演刘大妈,还答应韩影,如果她同意,就捎上她儿子孙松演王沪生。

如果中国也有《请回答1988》,那一定是《渴望》

韩影在《渴望》中饰演刘大妈

如果中国也有《请回答1988》,那一定是《渴望》

孙松在《渴望》中饰演王沪生

接下来,鲁晓威使尽浑身解数把演员找齐,让傅彪演司机,让齐焰演宋大成的工友熊子,让梁冠华演刘国强的朋友等,这些如今家喻户晓的演员,当时基本全是生面孔。

如果中国也有《请回答1988》,那一定是《渴望》

电视剧《渴望》剧照

这些青年演员的演绎水平并不逊色,后来有观众评价:“所有的人物形象,个个朴实无华,每个角色都演得有血有肉,实实在在,就连声音听起来也是演员的本音。不虚假、不轻浮、没有丝毫雕饰之处。”

就这样,1990年11月3日,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编导摄制的50集大型室内连续剧《渴望》终于在北京电视台播映。

播出后,举国轰动。

如果中国也有《请回答1988》,那一定是《渴望》

电视剧《渴望》剧照

50后艺术家徐冰的“符号表情”先锋实验

徐冰看到了一种“返祖”现象,人们正在往人类初期的读图状态中演进。“人类产品标准化”的趋势观察艺术家徐冰很早就开始研究表情符号了。看似普通的故事设定,背后却隐藏着徐冰的诸多哲学思考。徐冰在选择符号“书写”《地书》时,有一个标准:必须是那些已具备共识基础的文字性质符号。新生代抵抗滞后的传统语言徐冰的所有作品都有一个特点:超前关注当下,内在都透露着“标准化”气质,拥有“复数”特性。

当时,全国有多家电视台轮流播放,数亿观众收看,创下“收视神话”。据统计,《渴望》在北京首播的收视率高达92.8%。后来在全国各台重播时,还有电视台专门应观众要求,—天播出七八集。

《渴望》监制郑晓曾回忆:“当年《渴望》收视率探顶,无人不看,社会犯罪率都下降了,因为这个事儿,公安部还专门对《渴望》全剧组进行了表彰。”

《渴望》不仅赢得了观众的口碑,也赢得了奖杯,一举包揽1990年中国电视金鹰奖,1991年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等几乎所有相关大奖。

如果中国也有《请回答1988》,那一定是《渴望》

电视剧《渴望》剧照

随着电视剧的火爆,主题曲《渴望》《好人一生平安》不仅风靡全国,时至今日,也是爸爸妈妈们的KTV必点歌曲。

由于时间仓促,这部剧的拍摄近乎是“边拍边写”模式,同时拍摄资金来自社会赞助,剧组人员为了节省开销,用的还是北京台淘汰的旧设备。尽管如此,剧组依然没有给剧作的拍摄效果打折扣,过程中采用了基地制作、室内搭景、多机拍摄、同期录音、现场剪辑等工业化制作方式,为观众们呈现了相对优质的视觉体验。

难怪有人评价:“电视剧描写的事件尊重历史,演员演技精湛,发型衣饰、室内的摆设、墙上的挂画、道具均符合时代背景,让人一看心服口服。”

如果中国也有《请回答1988》,那一定是《渴望》

电视剧《渴望》剧照

与此同时,吸引观众的还在于《渴望》的故事情节。

《渴望》中,人们的生存境遇和体验都被戏剧化成人物的善恶冲突,编导精心设计了许多体现人物关系、人物感情纠葛的故事情节。各种各样的人物感情是贯穿剧中的主要线索,也因之带动全剧起起伏伏的事件和故事:

王家蒙难—小芳遗失在外—慧芳为抚养小芳不得不放弃冬冬—慧芳被王沪生遗弃—小芳长大、王家团圆—慧芳瘫痪在床。

如果中国也有《请回答1988》,那一定是《渴望》

电视剧《渴望》剧照

从叙事模式看,虽然《渴望》的核心情节:弃婴的命运是传统市井文学中的常见模式,但在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生动曲折的情节中,电视剧展示了刘慧芳、宋大成、王沪生、王亚茹等各自鲜明的性格,紧紧把握住观众的心,带动大批观众的内心跟随主人公的命运一起跌宕起伏。

在当时,大人看慧芳,小孩看小芳,老人看刘大妈,干部看王大伯。刘慧芳的善良忍耐,王亚茹的变态与刻薄,王沪生的自私无骨,刘大妈的苦口婆心,宋大成的敦厚可爱……无不像一面面生活透视镜,有发光的、有黯淡的,透视着当时的市民生活。

如果中国也有《请回答1988》,那一定是《渴望》

电视剧《渴望》剧照

该剧还激发了广泛的讨论,有人把慧芳拜为“渴望已久的青春偶像”,有人却认为刘慧芳这人不可取;有人批判王亚茹刻薄,但也有人认为她活出了自我。

每个角色都给观众留有议论的空间和权力,也真正展现了艺术作品在面向大众时的多重表现力。

如果中国也有《请回答1988》,那一定是《渴望》

电视剧《渴望》剧照

当时还一度形成“举国皆哀刘慧芳,举国皆骂王沪生,万众皆叹宋大成”的文化氛围,成为独特的时代记忆。

在今天看来,尽管《渴望》的故事情节太过煽情,但在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历程中,《渴望》不可否认地开辟了早期电视剧的大众叙事模式,无疑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渴望》获得如此关注程度,和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电视荧屏上出现了一批从国外引进的电视剧,如《阿信》《女奴》等。

如果中国也有《请回答1988》,那一定是《渴望》

电视剧《阿信》剧照

如果中国也有《请回答1988》,那一定是《渴望》

电视剧《女奴》剧照

到了90年代初,彩色电视机飞入寻常百姓家,国产电视剧在此时期也乘上快车,大批优秀剧制出现。这些电视剧的特点是,从日常生活中取材,反映都市大众趣味,代表性的有《皇城根儿》《爱你没商量》《北京人在纽约》,无论哪一部,在当时都获得极大关注。

如果中国也有《请回答1988》,那一定是《渴望》

电视剧《皇城根儿》剧照

如果中国也有《请回答1988》,那一定是《渴望》

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剧照

相较而言,《渴望》所描述的图景更接近普罗大众的生活现实。90年代的中国正处在文化与情感的空白期,《渴望》应运而生。人们从《渴望》中,感受到了自我命运,也以此为契机,抒发心中情绪。

《渴望》播出后,这类制作模式也成为一种范本,带动一大批表现普通家庭传奇故事的电视剧,如《东边日出西边雨》《京都纪事》等。

如果中国也有《请回答1988》,那一定是《渴望》

电视剧《东边日出西边雨》剧照

如果中国也有《请回答1988》,那一定是《渴望》

电视剧《京都纪事》剧照,图源网络

与其说观众爱《渴望》,不如说他们是在呼唤生活中的善良、友爱、温情和真挚。

从《渴望》开始,一大批演艺创作人员开始关注老百姓的情感生活,大众文艺也一骑绝尘,奔向“百花齐放”的繁荣时代。

参考资料:

王泽君:《中外影视作品及其文学原著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18年7月版,第129页。

满方,杨海燕编:《中国经典电视节目评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版,第189页。

李全华:《告诉您一个诗文产生的故事》,云南民族出版社2014年8月版,第155页。

周靖波,戴清编:《中国广播电视文艺大系(1977-2000)理论·批评卷(下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429页。

《<渴望>背后的故事》,载《北广人物》,2018年第48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国家人文历史 (gjrwls),作者:樵棂

北京年末租房价格依然高位,房东:租售比太低,回本要53年

但是,房产持有者却认为,目前租房收入相比房价仍然太低,一线城市租售比超过50年。正常渠道价格高,租不起,使得群租房屡禁不止。一线城市中,北京、深圳高企的房价,租售比最低,租金回报率均为1.8%。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