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地首个PD-L1抗癌药上市,它为什么能获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菠萝因子,作者:菠萝,原文标题:《中国内地首个PD-L1抗癌药上市!》,题图来自:视觉中国1今天,中国药监局批准了阿斯利康的抗癌药PD-L1单抗英飞凡用于治疗同步放化疗后未进展的不可切除、III期非小细胞肺癌。这是个里程碑事件,因为它是第一个在中国内地上市的PD-L1类肿瘤免疫药!它为什么能获批呢?目前中美上市的PD-1/PD-L1类药物已经有很多个,如何选择成为了一个挑战。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看理想(ID:ikanlixiang),作者:严飞,题图来自: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
现在,每个生活场景里都有属于这个时代的特定产物。
走在商场,你会看见人头涌涌的喜茶和Popmart;另一边,你的智能手机则挂着微信、淘宝、抖音几个界面供你随时翻阅。不过是几个月前,优衣库的Kaws联名居然也能引起一阵骚动。
这些时代产物成了你打发时间的玩物,了解世界的渠道,朋友之间交流的谈资。换句话说,它们就是这个时代的潮流和时尚,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面对纷繁复杂、日新月异的流行时尚,有人冷静旁观,而更多人则选择热情追随,想要成为潮流中的一部分。
拿很多人每天必刷的抖音来说,在它推出半年后,用户量就突破了1亿人次,截至2019年7月,日活跃用户超过7亿,月活跃用户超过15亿。这些数据说明,刷抖音已经成为今天很多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像上瘾一样,只要打开手机,就有点开的冲动。
社交媒体,当今主宰着流行时尚的最大载体,让每个人都感觉自己是这个时代的发声者和参与者。
人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粉丝”和朋友,也可以看到更大的世界。我们的消费观和价值判断由此被塑造,无限的算法推送更新构建了属于我们这个世界的时尚。
对于“时尚”,著名德国社会学家格奥尔格·齐美尔(Georg Simmel)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发表过见解。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时尚心理的社会学研究》(Zur Psychologie der Mode Sociologische Studie)、《时尚》(Fashion)、《时尚的哲学》(The Philosophy of Fashion)等几篇短文中。
一百年后的今天,让我们跟着齐美尔的思路,去重新解剖这个年代的种种流行现象。
时尚,集自恋与合群于一身的多功能社会群像
在社会学中,时尚是什么?
齐美尔在《时尚心理的社会学研究》中下了这样的定义,他说,“通过某些生活方式,人们试图在社会平等化倾向和个性差异魅力倾向之间达成妥协,而时尚便是其中的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
怎么理解呢?
社会平等化指的是人人都处在一个频道上,穿着打扮都一样。比如1980年代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成为了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个性差异魅力指的是在全民统一的基础之上,个别人选择突出自我的特色,展现出不一样的元素和风貌。还是回到1980年代。当年美国电影《霹雳舞》在中国上映后,年轻人烫起了头,走起了太空步,就是一种追逐时尚,展现自我的生活方式。
时尚作为一种符号,不是永恒的,而是总在变化。但无论怎么变,时尚都代表着一段特定阶段的风潮。人们会因为想要展现出自己的独特,而争先恐后地去实践;为了和社会的风潮相贴切,人们又必须抛弃掉一部分自我的个性。
那么,这样的时尚可以给人们带来什么呢?
首先,时尚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定程度上唤起了人们对于外表的追求,或者说,一种对自我的幻想。
比如,穿一件明星同款的衣服,背一个同款包,可能就有十几秒感觉自己和偶像一样在人群中闪闪发光。这是很多人赚钱的动力,是消费主义所推动的。用齐美尔的话说就是,“(时尚)有真正令人刺激和振奋的魅力。在过度的刺激面前,现代人逐渐陷入文化产品的拜物教。”
另外,时尚在像一阵风一样迅速虏获大众芳心的同时,也让大众在潮流中找到了一种归属感。
在齐美尔看来,人们对于时尚的追求,是一种个体追求被整体肯定的期待,他说:“对于某些个体来说,时尚是一座真正的乐园,展示了一些与众不同、引人注目的东西。时尚也提高了默默无闻者的地位,使他成为整体的代表,而他也感觉到自己负载着一种整体精神。”
齐美尔的这番言论很好地解释了,今天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在互联网上被转发和点赞。大多数人只是想借着时尚更好地参与到主流社会生活中,通过点赞和评论获得认同和安全感。
时尚,自上而下的阶层划分
从表面上看,这就是时尚带来的好处,但实际上,时尚真的只是这么简单的自我满足吗?拨开时尚的表象,它的本质又是什么?
齐美尔认为,时尚本质上是一种阶层划分的产物。
要知道,任何一种时尚的出现都不是从天而降,而是由一个群体或是阶层开始的。在受到大范围关注后,再慢慢被其他群体或阶层所接受和追捧。
就好像今天的骑马、打高尔夫、弹钢琴、看戏剧等等,在以前,这些都是只有贵族阶层才有机会接触到的奢侈生活方式,但现在已逐渐成为普通人也能拥有的时尚。
那么,时尚作为一种阶层划分的产物,又是如何进行传播的呢?齐美尔用了“模仿”这一概念来解释。
他认为,“在一个社会中,上层阶级为了和下层阶级相区分而发起一些表示阶级差异的行为,我们可以把它叫做‘示差行为’。当下层阶级识别这种行为后,便会通过模仿寻求一致。一旦这种模仿消除两者差异之后,上层阶级就会寻求新行为。这种行为通常表现为时尚的阶层化,通过消费商品和文化品位的不同来区分地位高下。”
让我们举个例子去更清晰地理解这种时尚的“模仿”。
全球第一激光雷达厂商,为何败退中国?
难道全球第一的激光雷达厂商,就这样在自动驾驶爬坡前夜放弃最大市场?而且在自动驾驶创业浪潮迎来爆发后,激光雷达作为核心传感器更是必不可缺。甚至一度出现过这样的场景:有自动驾驶初创公司对外融资BP中,Velodyne激光雷达囤积和供应保证,竟然成为重要竞争力。64线激光雷达,最高时卖到80万一台。通过投资Livox,大疆推出了Livox Mid-40激光雷达,国内售价仅为3999元。远远低于当前的激光雷达产品,而且稳定性可靠性高,体积也不大。
生活在北京、上海的80后,童年时代吃一顿肯德基和麦当劳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难得去吃一顿,还会拍照留念,所以可能很多人家里都有和麦当劳叔叔合影的照片。
但在今天的一二线城市,吃麦当劳肯德基早已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甚至因为有了更多选择,很多人已经不太去光顾了。而另一边,在四、五线、一些小县城上,则出现了像肯麦鸡、康帅傅、万事可乐等山寨品牌。
如果站在一二线城市的角度,自然会觉得这很可笑,是一种和时尚完全搭不上边的消费降级。但如果从四五线城市的角度来看,这其实是一种时尚的模仿,一种生活方式的升级。
表面上看,小县城尽管没有正宗的肯德基,但也是已经有了相似度很高的替代品,是生活上的改善和进步,算是接棒了大城市的时尚。
齐美尔指出,“新颖的时尚,无论怎样都仅仅顺应较高阶层。一旦较低阶层开始养成这种时尚,那么,较高阶层便会远离这种时尚,转向新的时尚。通过新的时尚,较高阶层重新同广大芸芸众生区别开来。”
换句话说,时尚始终处在新旧交替的变换过程中。
较低阶层看到较高阶层的风尚品味后,也开始产生了仿效较高阶层对于时尚的追逐,这又促使较高阶层抛弃旧时尚,转而去创造新的时尚,重新把较低阶层甩在身后,凸显自己的身份地位,以及和较低阶层的差别。
于是,时尚的游戏就这样快乐地周而复始。
当小镇上的人为吃到香脆的炸鸡而感到兴奋时,大城市里的人已经为了追求健康,开始形成一种新的时尚风潮了,例如吃素菜、深海鱼等有营养的绿色有机食品。所以,时尚让阶层分化这一点更为明显。
而在任何一个时代,只有稀缺的资源才可以让身在更高阶层的人获得心理上的快感,地位上的彰显,体验一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
比如,当中产和精英都能购买名牌手袋、名车,能负担起去美国加州、欧洲地中海度假的时候,一眼看上去,两者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甚至,因为中产阶级在社交媒体上更爱炫,显得比精英阶级更为高调。
但其实这几年,精英阶层已经越来越多地把钱花在隐形的、需要长期投资才能看到回报的地方。比如给美国顶尖大学捐赠来提升孩子入学的可能性,还有各种自我提升的高价商学课程,又或是艺术品收藏等等。
所以,时尚作为齐美尔所强调的阶层划分产物,是个体用来维护社会圈、人脉网的有效工具。时尚不仅仅是表面的光鲜靓丽,还有许多不易于形的体现。
时尚中的迷失
在切实感受到时尚的光芒时,我们也都明白,对时尚的追求一旦超过一个度,就会产生负面影响。
我们在前面讨论过,时尚是一种阶层划分的产物,以自身的方式和逻辑重构社会。如果有人看准了一点,就会把时尚作为一种媒介,希望通过一个限量发行的名牌包、一个精英荟萃的MBA班来实现自己阶层的跨越、获得地位、人脉的提升,从此改变命运,青云直上。
如果说物质上的买买买还算是一种现代生活刚需的话,那么,眼下已然成为一种社会风尚的各种总裁班、MBA班,则是人们中了隐形圈子文化的套路的表现。
有个朋友曾告诉我,他认识一个人花高价读了一个MBA班,一读就是好几年。这听起来就像是在交“智商税”的行为,为什么真的有人会去做?因为只要一直在这个班级里,就可以源源不断地认识精英,身处的圈子好像瞬间升级了。一年几千几万的学位费,也就变成一笔非常划算的生意经。
可过分追逐所谓时尚和圈子的盲从心理,其实很容易带来个性的消失。
很多时候,你以为你成为了时尚的一部分,但其实只是掉入了既定的套路里。
比如,有中国家长听说游泳、高尔夫、参加NASA夏令营、会做机器人等等经历可以增加孩子将来录取欧美名校的概率,就不惜砸重金,日复一日地苦训,又漂洋过海地送去参加各种科学营。
姑且不论孩子的身体素质是否适合这些运动,又是否都真的有兴趣,家长们有没有想过,在未来的招生官眼里,这千篇一律的特长和培养路径,又真的能让孩子的简历脱颖而出吗?
时尚最大的陷阱在于,它是由某些人创造出来区分身份的行为或风格,而非为所有人订制的统一格式。时尚本身新奇特别,但现实是,追逐它的人都以抹去个性来换取一个“合流”的印章。
在时代的洪流里,人们在金钱利益和虚名地位中穿行,很快又会投身到下一波时尚追逐战中,逐渐忘记了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齐美尔所阐述的时尚,本质就是在模仿之后同化,同化之后又形成阶层分化,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时尚不只是简单的物质需求,还是由社会塑造的心理需求。
社会风潮的更迭虽然短暂快速,但是时尚本身是永不改变的,它会一直存在并深深影响人类的社会生活。
在我看来,时尚作为一个社会的产物,本身是无辜的。时尚只是一面镜子,折射了当下的光怪陆离、善恶交织和社会的螺旋式发展。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不会掉入一些由时尚而起,却又因为人心而变的陷阱和套路中;愿我们都植根于内心的修养,保有内心的自由。
本期内容整理自严飞的《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看理想(ID:ikanlixiang),作者:严飞
互联网的下一个50年会更好吗?
文章来自公众号:全媒派,原标题为:《互联网的下一个50年会更好吗?百名专家预测未来数字趋势 | 皮尤研究》,题图来自:视觉中国。从1969年至今,互联网已诞生50周年。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互联网在过去50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将在未来50年发生更大的改变。皮尤研究中心提出的问题如下:2019年是互联网诞生的第50年,下一个50年将会是什么样?科学家设想了未来五十年内,互联网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